写字用力太过,临帖一半感觉手酸,如何调整写字力度
这是一个书法学习的过程,一般初学都会经历手酸腕痛的磨练,至于用力过猛和书写笔画无力,也是书法学习两个常见现象,并不是同时出现的,大多人是用力过轻,导致字体绵软,有气无力。还有不少是用力过硬过重,
据观察和交流。这个和工作或者生活习惯有一定关系,发现周围许多学书法的朋友一个有趣的现象,比如有朋友学颜真卿的《勤礼碑》,总是用笔过重,特别是颜体唐楷,本身颜体笔画较粗,起笔和收笔两头重,他再一用力,就更重了,明显不协调,后来了解到他是铁路局机务段,年轻时主要从事维修检修铁轨,所以习惯了用力过猛处理各种机车轨道障碍维修。退休后拿起毛笔,不由自主就习惯用力过猛,和他分析这个原因后,他有意纠正这种肌肉记忆的习惯,慢慢就有了明显进步,
而用笔轻柔是另一个极端大多是刚学书法的学生,还有从事轻微活动的文职人员。
以上只是书法用力过猛的一个原因,还有许多别的方面原因导致,只是作为一个方面供朋友们参考。
实际上通过持续不断的临习磨练,这些都不是大问题,会逐步训练,有了运笔感。比如当代著名书法家孙伯翔,当年在工厂干过重体力工作,后来作了多年澡堂搓澡工人,然而一生挚爱书法,锲而不舍的临习书法,从而书法技艺得到很大提高。获得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。
所以,只要执笔方法正确,通过勤学苦练,就会逐步摆脱用力过重,手臂酸麻的初学阶段问题,逐步熟悉运笔轻重缓急的分寸感,随之而来就是书法水平的相应提升。
写字时字是歪斜的,一是要掌握好字的结构重心,二是把纸张放正,左手把纸压住,不让它在书写时有移动现象。
写硬笔字用力太过,临帖手酸,要注意字的力感是轻重节奏变化给人的视觉感受有力美,而不是一味使重力。执笔放松,手腕方松。手掌侧面贴在桌面上不要太重。
写字时间不宜超过一小时内,时间长了手指酸痛,书写不灵活是正常的关节疲劳现象。适当活动一下指关节和腕关节,酸痛和疲劳可适当得到缓解。
爱新觉罗.永瑆,(1752年一1823年),号少厂。清高宗爱新觉罗.弘历第十一子。清朝著名书法家。书画造诣颇高。与翁方纲、刘墉、铁保并列为"乾隆四家。″
其小楷书法可作硬笔字帖。曾学过赵孟頫和欧阳询楷书,以及晋代小楷。温文尔雅,工整严密,遒劲俊逸。功力深厚。
(个人浅见,仅供参考。不当之处,敬请包涵。上图小楷作品为爱新觉罗.永瑆书。)
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。首先,我要弄明白两个问题,一是写钢笔字还是毛笔字,二是你所说的写字用力过猛是说握笔太用力还是写字时太用力。对于是硬笔的话在此就不做回答了,日常我们经常用硬笔,按照行为习惯即可。主要回答毛笔问题。一是说明你刚临习字帖,和用多大力导致腰酸背痛关系不大。因为我们人身上肌肉由于突然改变运动习惯造成的,就像不常运动的人突然爬泰山一样,回导致半月左右腰酸背痛,道理一样。坚持常联系慢慢会好的,手也不抖了。二握笔和写字一定要保持自然规律,不能违反。
无论是这硬笔字或是毛笔字,握笔都是自然可行,握笔不可过分用力。
所谓写字有力,并不是握笔有力,而是经常练习基本笔画,注重字体结构积累的结果。
因此,写字从基本笔画练习开始,注重字体结构,笔画搭配协调,是写字的基本功。握笔在于自然,松紧有度,不可刻意生硬的紧握笔杆。
受累了,当然放松一下,活动活动手腕,应当休息一会儿。
谢谢邀请。先说说“三分笔法”的问题。一支毛笔,并不是有毛的部分都可以书写。虽然李苦禅先生说过:“能用笔根方为大家”,但这是国画。一个笔头,上端五分为贮墨,笔头下端五分再分为三份,就有了一分、二分、三分笔。我们在临帖前,要善于观察笔画粗细,到底是几分笔去表现。我们写字时,不要将毛笔用成小刷子去抹字,所谓“小笔写大字”,要练就“浅笔重力”、“提笔摄墨”的功夫,这需要很长的训练过程。切忌线条空洞无物,没有信息量。如何执笔的问题也影响情绪的表达。古时候执笔法很随性、轻松、无定法,到了隋代执笔法才真正确定下来,叫做“五字拨镫法”:擫、压、钩、格、抵。使毛笔立在掌中,运转灵活,非常完美。苏东坡虽然讲“执笔无定法”,但又说“要使虚而宽”,其实“虚”和“宽”就是法,指的是掌心要虚,大家可试一下,如果小指与掌抵死,腕子都转不动了,“指实”讲的是手指要实实在在的捏住笔管,所谓“五指齐力,无不成者”,犹如在石面雕刻的感觉。但是“实”并不是死抓住毛笔,有人以王羲之夺王献之手中笔的传说,并赞叹“此子必大成也”作为执笔的楷范,这是极其错误的。否则临帖必然很累,字的活力也会丧失。执笔运腕,是书法中极为关键的,包世臣《艺舟双楫》和康有为《广艺舟双楫》都反复强调,首重执笔、首重用腕,如果一上手就错,会对学书生涯形成极大的负面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