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36年丙子胡乱对朝鲜王朝有什么影响

丙子胡乱对朝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  1. 朝鲜去除明朝的年号,奉满清为正朔,成为满清的附属国。定时纳贡,并以王子二人为质,诛杀主战的洪翼汉、尹集、吴达济“三义士”。
  2. 朝鲜以“小中华”自居,投降于鞑虏,自王及民无不陷入巨大的道德自责感。
  3. 丙子胡乱对朝鲜政治文化的影响很大,士民对投降鞑虏的朝鲜上层失望和不满,表现和反映这方面情绪的文学作品很多。
  4. 从文化上鄙视满清,事实上又不得不屈服满清,这种矛盾的心理长期伴随朝鲜,对于朝鲜民族性格造成巨大影响。
  5. 给满清定期的供奉,加重了朝鲜的经济负担。

镇江美意空调售后服务(镇江美意空调售后服务电话)

镇江美意空调售后服务(镇江美意空调售后服务电话)

明崇祯九年,后金大汗皇太极自称皇帝,将国号改成了“清”,既然是做皇帝,自嗨当然还是不够的,肯定需要周围的人都承认来庆贺,于是皇太极将目光盯向了李氏朝鲜。

虽然朝鲜王朝是明朝的臣子,可毕竟就在清朝的眼皮子底下,离得实在太近。

皇太极派人去让朝鲜国王遣使者来参加自己的庆典,但是作为明朝最忠心藩臣的朝鲜断然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,这一下惹怒了皇太极,于是皇太极亲自率军攻入了半岛。

原本在东北亚地区,以明朝为中心建立了宗藩体系,而在明朝众多的藩属中,朝鲜王朝位列其首位,其国王虽然等同郡王,但却享有亲王冠冕,受到明朝格外优待。

万历年间日本入侵半岛,明朝为了驰援朝鲜王朝元气大伤,这让向来亲近明朝的朝鲜王朝更是深感明朝的再造之恩,在任何问题上,都果断站在了明朝一边。

而随着东北的女真兴起,还有明朝的衰落,朝鲜陷入了两难境地,不过朝鲜王朝绝大多数的贵族都亲近明朝,将女真视作夷狄,甚至于想着亲近后金的光海君也因此被废黜。

明朝对付后金的时候,朝鲜也非常卖力,朝鲜半岛、皮岛、辽东半岛与山海关防线,构成了明朝对于后金的围堵,但是朝鲜后来却感觉明朝在辽东的经营,影响了自己的利益。

此外,朝鲜王朝发生了著名的仁祖反正事件,想着亲近后金的光海君被废,朝鲜仁祖则对明朝一边倒,面对咄咄逼人的后金,朝鲜就是帮着明朝与其作对,由此引发丁卯之役。

努尔哈赤的侄儿阿敏率军攻入朝鲜,迫使其与后金结为兄弟之邦,并且开放边界贸易,每年向后金输送岁币,这让朝鲜更加痛恨后金,明里暗里阳奉阴违,帮着明朝对付后金。

皇太极继承汗位以后,励精图治,后金的力量不断强盛,最终走向了称帝之路,而皇太极将漠南蒙古等地收入囊中,也想着效仿中原王朝,建立自己的宗藩体系。

效仿中原,当然就是要找一群自己的小弟,于是皇太极想到了朝鲜,另外皇太极也知道朝鲜不老实,这次也算是试探敲打,于是派人去通知朝鲜,来参加自己的登基大典。

没有任何意外,果然出了意外,后金的使者受到了朝鲜的呵斥,朝鲜拒绝了皇太极的要求,并且发生了一系列的外交事件,这给了皇太极借口,直接出兵征伐朝鲜。

尽管清朝派军三万多人,但都是战斗力非常强的骑兵,还配备火器,而李朝十多万大军,战斗力完全不能与之相比,丙子之役很快就以清朝的压倒性胜利结束。

在汉江之畔,朝鲜仁祖身穿蓝衣对皇太极行三跪九叩大礼,从此朝鲜王朝从明朝的藩属变成了清朝的藩属,原来好歹还是兄弟之国,这下子变成了父子之国。

当然面对这样的关系,朝鲜王朝上下都觉得是奇耻大辱,背地里非常看不起清朝,将其称作是夷狄胡虏,将清朝的皇帝称作是胡皇,朝鲜王朝实际上仍旧使用明朝的年号。

丙子之役结束后,明朝对于清朝的防御走向了崩溃,在辽东地区,优势彻底倒向了清朝一边明朝愈发走向守势,反而清朝逐渐构建其对明朝京畿的全方位包围圈。

这场战争让朝鲜损失惨重,有数十万人被掳走,经济发展被破坏,而且为缴纳赎金与支付岁币等等,朝鲜的经济负担猛然增加,清朝则获得了相当大的收益。

因为背弃君父,弄得朝鲜王朝上下都深感耻辱,极大刺激了朝鲜王朝小中华的想法,整个清朝时期,朝鲜王朝都明面上臣服,实际上各种看不起清朝,直到甲午海战时代。

原本在明朝的时候,朝鲜王朝对于明朝都非常尊敬,使用明朝的年号,其国王使用明朝所下赐的谥号等等,但清朝则不一样,这些规矩只有在明面上如此,实际上都不用。

崇祯这个年号,朝鲜王朝一直用到了走向终结,出于对清朝的恨,丙子之役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,朝鲜王朝都想着帮助明朝一起对付清朝,产生了北伐之论。

不过话说回来,因为这样的想法,也弄得李朝内部的两班贵族激烈交锋,因为意见不同产生了很多的不同派系,由此开始了长期的党争,内斗不止朝堂倾轧,弄得李朝更加衰落。

1636年说的是明崇祯九年,大清入侵朝鲜的战争,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皇帝改国号大清,族名满洲,韩国史书又称为“丙子胡乱”

  爱新觉罗,皇太极建立大清后,将建国之事通报朝鲜,希望朝鲜参与劝进,朝鲜得知此事以后众说纷纭,日积月累的情绪日益高涨,纷纷对皇太极的行为进行指责。众所周知,当时的朝鲜还是以明朝为正统,对于崛起的大清,很不以为然。朝鲜王室如此霸道,自然引起皇太极的不满,一场战争在所难免,

1636年12月2日,皇太极亲率由满族,蒙古和汉军等军队组成的十万大军进攻朝鲜,这是后金第二次进攻朝鲜,面对后金的强大军队,朝鲜王室军队不堪一击,皇太极仅用12天就来到了京城城下,这次时间之后,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,当时的皇太极在汉城东南面的汉江三田渡举行了朝鲜受降仪式,仪式结束之后,清军撤离朝鲜。

然而,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,就在当年六月,皇太极要求朝鲜王室为其竖立一块歌颂皇太极平定朝鲜功勋的石碑,即“大清皇帝功德碑”1639年,“大清皇帝功德碑“树立在汉城汉江南岸,这是由两块石碑组成的碑刻,碑文由满文,蒙古文和汉文书写,其内容大致相同,多为歌颂皇太极的丰功伟绩。自从石碑树立之后,其中一块不久就遭到了破坏,目前已经荡然无存,而如前幸存的这块,也历经磨难,1895年它被扔进了汉江,在江底沉睡了了近20年后,再次出现,之所以这两块石碑如此不待见,是因为韩国人历来将其视为”耻辱碑“的存在。

  要说到对朝鲜王朝的影响,清朝入侵朝鲜,给朝鲜人民造成巨大灾难,使朝鲜成为清朝的属国,加重了朝鲜经济的负担,加速了朝鲜王朝的衰落。


曾国藩把最好资源给了曾国荃,为何曾国荃没能成为李鸿章?你怎么看

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半圣人,晚清的名臣曾国藩便是那半个圣人。虽说只是半个,但两千多年的浩瀚历史中能入围已经是惊献之举了。

曾国藩一生的功绩主要体现在镇压天平天国运动上。他的成功,还离不开一个的支持——弟弟曾国荃。

曾国荃是曾国藩一手培养出来的,曾国荃也不负厚望,在平定太平天国中屡立奇功,并且第一个攻进了南京城,名垂青史。然而,出人意料的是,最终接替曾国藩衣钵并不是曾国荃,而是白面书生李鸿章。这是为什么呢?

曾国荃可以用九个字来形容:性格躁,野心大,欲望强。他虽然跟随兄弟屡立战功,但因不拘小节,以抢夺战利品为诱饵,虽然提长了士兵的战利力,但导致军纪败坏,无法无天。名气不太好。

而李鸿章可以用8个字来形容:老成持重,处事圆滑。作为曾国藩的学生,李鸿章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,曾国藩回家训练湘军的时候,李鸿章就积极响应他的号召,回老家拉起了一支淮军队伍,以此来帮助曾国藩。后来,他也扬名于对抗太平军之战中。

话说,公元1864年,太平军兵近威逼上海之时,告急文书如纸片般飞向曾国藩。曾国藩询问李鸿章的建议,李鸿章主张救援,一是上海属于富庶繁华之都城,救上海可以捞到不少“战利吕”,这对解决湘军一直头疼的饷银问题是有好处的;二来救上海等于开拓了新的战场,一旦成功,便是扬名立万之举。

曾国藩听从了李鸿章的建议,思量良久,决定派其曾国荃为主将,李鸿章为副将,率军前去援沪。

然而,当时的曾国荃正在围攻太平天国首都南京,立功心切的他竟然断然拒绝了兄长的“美意”,选择了按兵不动。曾国藩劝说无效后,只好用李鸿章代替他为主帅,率淮军前往沪救援。

结果这竟然让李鸿章一战成名。而一夜成名的李鸿章懂得进退之道,拯救了上海后,他率淮军又一路势如破竹地打下镇江的太平军,此时已经直逼南京城下了,然而,在这个抢功的关键时期,他却选择了按兵不动。原因很简单,这天大的功劳,他需要让给一个人——曾国荃。表面上的目的,世人当然猜测这是李鸿章为了感恩曾国藩所做的举动。

事实上,李鸿章故意让曾国荃抢头功,是作秀给“老佛爷”慈禧太后看的。向慈禧太后释放一个信号:我忠于朝廷,淡泊名利,无欲无求。

慈禧太后对李鸿章的表现很是满意,对其嘉奖有加。

事实上,曾国荃果然给曾国藩惹麻烦了,攻下南京城后,他的本性彻底露出来了,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劫太平军的国库,然后把金银珠宝打包偷运回老家去了。据说各类财宝装了二十多船,可见财宝之巨多。后来,慈禧太后查问太平天国国库的财宝时,曾国藩只好为其弟打埋伏,说太国天国国库空无一物。

连傻子都不相信,这样能唐塞过精明的慈禧太后吗?因此,太平天国被消灭后,曾国藩、曾国荃兄弟两人尽管被加封为一等侯爵的太子太保,声望达到极点。然而,慈禧太后对曾氏兄弟的猜忌之心渐浓,她担心曾氏兄弟拥兵自重,留下祸患。为此,慈禧太后一方面积极培养年轻将领,来分化湘军,比如说左宗棠、沈葆桢等人逐渐得到了重用,同时极力打压曾国藩培养的接班人——九弟曾国荃。

狡兔死,走狗烹。曾国藩当然明白这个道理,最终曾国藩无奈之下只好裁掉湘军自保。再后来,慈禧一纸调令将曾国藩调离了两江,从此,曾国藩彻底告别了自己创立的湘军,被成功“架空”。

与此同时,慈禧太后对“淡泊名利、忠于朝廷”的李鸿章的表现很是满意。很快把他拉拢为心腹之人。

公元1872年,有着“半个圣人”之称的曾国藩平病逝,最终接替曾国藩的却是其学生、建立淮军集团的李鸿章。成为慈禧太后宠臣的李鸿章在仕途上青云直上,先后担任了两江总督,随后又接替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,后因成功调解天津教案,直接调任直隶总督,后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。

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曾国藩的接班人的李鸿章也不是浪得虚名的,其中,他主导的洋务运动成就远在曾国藩之上,当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

而曾国荃因功劳之大、身份特殊,让清廷对他抱有强烈的戒心,甚至还成为慈禧太后最讨厌的人。而曾国荃为了自保,在兄长曾国藩病逝后,他称病告老还乡。据悉,曾国荃回到老家后,痛定思痛,把历年曾国藩写给他的家书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,最后叹道:只因贪腐和蛮横,竟成官场的公敌,我真是天下第一蠢人啊。

两年后,也就是1874年,曾国荃终于迎来了人生转机,朝廷重新起用他,担任了河道总督,后又担任了两广总督。期间,早已洗心革面的曾国荃的表现令慈禧太后眼前一亮,以至于改变了对他的看法,并给了他7字评价:老于军事,专倚之。

慈禧太后对曾国荃竟有如此高的评价,对此,世人感叹:曾国藩当含笑九泉了。